觉在当下,如其所是
安静地听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真的听过鸟叫。
若想真的听见某个声音,
你的心必须安静——
这种寂寞并没有任何神秘色彩。
譬如我想告诉你某件事,
那么你的心就不能有各式各样的想法,
你必须安静的听我说话。
当你看着一朵小花时,
你不能替它定名,
不能将它归类,
也不能说它属于哪一个物种——
如果一直忙着做这些事,
就看不见这朵花了。
因此聆听是最困难的事之一,
不论你的对象是社会主义者、
共产主义者、国会议员、
资本家、妻子、小孩、邻居、
公交车的司机,
还是窗外的鸟儿,
都要全心全意地听。
只有在没有任何念头的情况下,
你才能直接和对方的心相印,
如此才能洞察对方的话是真是假。
——《生命之书》
觉知不是一个词语或一门技术,而是要和我们这趟人生之旅相伴一生。
你有没有真正的坐下来好好的倾听过?
有没有真正的感受过饭菜的味道?
有没有真正闻过某种气味?
有没有真正通过视觉看过某种色彩?
有没有真正触摸过某种质感?
有没有真正用意识感受过?
是还原本身而不是带有思想的声音、味道、气味、颜色、质感、身体感受。
当你带着思维去视、听、嗅、味、触有什么样的情绪或感受?当你不带思维去视、听、嗅、味、触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所有的先入为主的思想都是我们对它们贴上的标签,也因为这些标签让我们产生了好或不好的情绪感受。
觉知是在每一个当下,每一次和生活中遇到、遇见的任何与自身的感受。
因为我们头脑习惯性的在重复过去或未来的思维,恰恰错过了当下这一刻的真实。
习惯了头脑的忙忙碌碌,所以当人一停下来就会感到不安,焦虑、抑郁、恐惧、抱怨就会出现,因为头脑认为“我快消失了”。
觉知、静坐、冥想等的练习是为了控制这个忙碌的头脑,让头脑安静一会儿,也就是活在当下。
当下是出离头脑唯一的路径,也只有当下是真实的。
如果你对“活在当下”有所不解,去寻找答案,可能会告诉你“吃饭的时候好好吃饭;睡觉的时候好好睡觉;走路的时候好好走路”。
或许还是不太理解,可能会觉得:我就是这样的呀,我也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走路,有什么区别?
其实我们都一样的活在当下,身体永远都在当下。不同的是思维是否在当下,是否觉在当下。
是否知道食物的颜色、质地等带给你的感受,不是香不香、好吃与否、凉或汤、甜或咸,而是咀嚼或食物本身带给你的感觉。
是否知道躺在床上时,皮肤与衣服、被子、床带给你的那份感觉,而不是思维的冰凉或柔弱或是什么。
可能我们只有在还是宝宝学走路的时候,有认真专注的去走路。否则都是边走路边说话,边走路边思考,边走路边担忧,这已经形成一种自动的模式。
我们要更多的将注意力放在行走时的身体感受上,比如在走路时脚与地面的接触;哪个部位是放松或紧绷的。
回到当下的路径有:呼吸、任意一种感觉、头部以下的身体、某种情绪或思考等。只专注在一件事上,同样也是我们的训练专注力。
把冷、热、好、坏、香、臭、甜、咸……这些标签都丢掉,还原本身。
通过锻炼可以看到内在的思想,情绪,与之剥离,接受一切如其所是。